为推进教学常态化管理,落实落靠过程性质量监控,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学校定于2024年6月至11月开展教学秩序大检查。
6月3日至6日,各学院领导班子、专业主任、督导组成员结合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要求,迅速行动,通过开展走课、看课、听课等方式,开展了本学期期末教学秩序大检查,并系统梳理本学院教学秩序大检查中存在的问题,制定整改措施。现结合学院自查及学校抽查的结果总结如下:
一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
结合学校教学秩序检查、抽查及各学院自查的结果,归结为以下6个共性问题:
1.课堂秩序问题
日常课堂监管缺失、全过程课堂管理责任意识不强。个别课堂出勤率低,学生无故旷课人数相对较多,上课迟到、旷课现象以第一大节和第三大节较为严重;放假前和放假后,学生早走迟归现象较明显;一些教师课堂考勤次数和频率不够,考勤方式单一,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点名方式为主;阶梯教室存在学生前座率低和后排听课率低现象;公共课课堂请假学生较多,出勤率得不到保障;学生上课不听不学,教师不管不问;个别教师只注重自己讲课,不关注后排学生的听课情况。
2.学生听课状态问题
学生课上不带学习材料或携带与上课内容不相关书籍、不记笔记等现象大量存在,一些课堂后排玩手机现象明显;学生上课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儿,“僵尸课堂”依然存在;第一大节有大量学生带早餐进教室现象。
3.教师教学状态问题
个别课堂教师教学材料更新不及时、知识更新率低,携带教学材料不全,教学准备不充分,教学内容不熟练;个别教师思想懈怠,教学状态不佳,教学投入不足,缺乏深度;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,不能提前十分钟进行课前准备工作,包括提前打开多媒体设施,点名考勤,准备平时考核表等;部分课程教学设计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,存在教师一言堂现象,课堂教学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,不能实现各教学环节的师生有效良好互动,不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。
4.教学课件问题
个别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,存在念PPT现象;个别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较低,大篇幅的文字;个别教师课件做得粗劣,不够精致,没有认真设计;个别教师课件来自网络或其他高校,没有认真消化融合,存在与自己课程匹配度、学生认知度、教材结合度不够问题。
5.专业管理松弛问题
个别专业没有定期开展有关课程教学、课堂管理方面的交流和研讨;个别基层教学组织凝聚力不强,专业主任责任感不强,不重视课堂管理,存在教学规范执行不到位等情况。
6.课堂教学效果问题
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参差不齐,存在与学生互动较少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足、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;存在学生参与教学形式多样性不足,参与度不够广泛,参与深度不足等问题;个别年轻教师教学方法单一,课程设计考虑不全面、不认真,存在敷衍问题;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主,缺乏学科前沿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的介绍,并且课程思政的融入过于表面化,深度不够,课程思政设计敷衍,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需要进一步优化;教学内容较为陈旧,沉默课堂、问答课堂普遍存在,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,高阶课堂建设需要持续加以推进。
二、几点要求
(一)明确检查目标,科学谋划提升教学管理水平
本次教学秩序大检查,是我校迎接教育教学审核评估,采取的一次集中摸底调查,各学院要高度重视,详细掌握本单位教学秩序、师生状态、课堂管理等实际情况,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结合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要求,强化课堂教学管理,着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。
一要深入、全面开展全校教学秩序大检查,针对教学运行中的突出现象,开展专项整治与治理,真抓真管,实抓实管,立抓立管,全面加强教学秩序管理,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。
二要以查促评,以查迎评,以问题为导向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用实招,求实效。形成学院、专业协同联动,共抓共管,严抓严管,为迎接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行工作准备,优化常态化教学管理,展现我校教学管理水平。
三要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,切实落实整改责任,围绕学生中心,进行持续改进,建立健全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体系,教学质量监控体系,实现课堂教学管理、教师精神风貌、学生学习状态的大改变,大提升。
(二)明确整改工作目标,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
为加强课堂教学管理,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围绕教学秩序大检查,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质量建设,迎接教学教学审核评估。
一是完善质量保障标准:系统梳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,废止过时的旧文件,根据质量优化提升需要,出台一些新文件。通过管理制度建设,开展教学评估和监测,确保教学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,并不断优化提升。
二是优化质量保障机制: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,建立健全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,明确职能职责,提高教学管理效益,针对新问题、新情况,完善质量保障机制,促进教学质量提高。
三是夯实质量保障环节:强化教学管理,加强对教学运行常规的过程性检查与督导,落实奖惩和激励机制,加强考核,奖优罚劣。
四是完成质量提升重点:围绕教学运行、课堂教学、教学保障、实验教学、实践教学、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教学监控、教学研究、教师能力等10项工作重点,提出新举措,新办法,并贯彻实施,实现质量大提升。